本报记者 陶韬 通讯员 孙嫣
他们,会在强降雨后奔赴项目道路塌陷的现场,进行应急处置;他们,会放弃休息时间给需要的学生专业辅导……这就是金陵科技学院土木工程学科的一支年轻的青年教师团队,有7名博士教师组成,每个人都担任学院班主任。为了满足更多孩子对知识的需求,他们自己写脚本,在中国大学MOOC网开课,在“双创”大潮中,他们也积极指导学生创新创业。过去的一年,于他们忙碌而充实。他们说, “因为承载着个人理想还有学生的梦想,未来的日子里,还要继续卯足干劲。”
学院成熟培养模式,打造学科“利刃”
金陵科技学院土木工程学科青年教师团队由左熹、黄冬辉、李金娥、杨明珠、宋永生、贾慧娟、徐杨等7名博士教师组成,在见到这个年轻的团队之前,记者就已经搜索到他们过去一年中获得的集体荣誉。2017年,所在的《建筑结构抗震加固工业化团队》获得南京市科技创新团队;申报的《正交异性钢桥面板疲劳性能评估关键技术创新与应用》荣获南京市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;建设的《跨越自然的“彩虹”—桥梁工程导论》慕课课程入选教育部爱课程慕课平台;所在的《土建类专业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信息化教学团队》获得校级优秀教学团队;申报的《彰显“业”和“力”特色的土建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》项目获校教学成果特等奖……
如何打造出这样一支“文武双全”的团队的呢?这得益于该校“厚德兴业”的校训和坚持“需求导向,能力为本,知行合一,重在创新”的人才理念。据悉,学院土木工程专业源于学校最早开设的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,2005年独立开办本科专业。至今已构建了比较成熟的“厚基础、宽口径、执业性、个性化”土建类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。经不断完善产学研合作平台建设,获批土木工程江苏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、江苏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。土木工程专业为省级重点专业类专业,土木工程学科为市级重点学科。也因此形成了这支职称、学历、年龄、学缘结构合理、知识互补的博士教学团队。
引领学生创新实践,亦师也是友
一支一直受到学生和学校督导组好评的团队,除了认真备课、认真教学,也更有从“心”打动学生的地方。
2017年,该校学生施小乔参加了江苏省土木工程大学生结构创新大赛。“我当时大三,提出了一种新型锥形结构。”施小乔告诉记者,尽管理念挺新的,可是方案的可行性问题、力学分析计算和结构耗能方面都存在较大缺陷。作为指导老师的王潘绣和贾慧娟在得知她的作品思路后,专门拿出4个周末为其辅导结构概念理念、结构设计方法和有限元计算,极大地提升了作品的质量和创新性。施小乔说,“最后项目获得了省级一等奖,但更重要的收获是,在指导老师的辅导下,我在结构设计和软件分析方面的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升,后来发表了1篇论文,申请了1项国家专利。”由于在校期间在结构设计和软件应用方面的突出表现,施小乔今年毕业已进入广西某大型结构软件公司从事研发工作。
据该校yd2333云顶电子游戏院长宣卫红介绍,团队教师始终把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放在教学工作的重要地位,着力于培养和引导学生勤于思考,善于动手的习惯。近5年来,团队老师指导学生先后获得国家级学科竞赛优秀奖1项,省级一等奖3项,省级优秀毕业设计1项,国家专利15个,软件著作权3项,发表论文20余篇。宣卫红自己也带领团队一起,编排慕课内容、研究教学方法、寻找素材、撰写脚本、录制音画,最终顺利在中国大学MOOC网开课。
聚力攻关 风雨中炼成“常胜”团队
2017年9月11日,常州下了一阵暴雨。而团队负责的常州某地下工程技术咨询项目(基坑深度达到10m)因这场短时强降雨发生边坡坍塌,造成道路塌陷、市政管道破裂。在接到现场报告后,宋永生、徐杨和黄冬辉赶到现场进行应急处置,并及时获取了现场的第一手监测检测数据和影像资料并传回学校。
而在学校里,左熹、李金娥和贾慧娟正等着数据,经过团队通力合作,在不到12个小时内,完成了事故分析所需的结构数值分析、岩土断裂模拟、监测数据统计和现场影像资料分析等工作,找到了事故发生的原因和诱发因素。随后,团队又不分昼夜,快速制定了抢险加固方案,在事故发生的48小时内拿出了现场事故处理设计方案并提交专家组审查,成功地在二次强降雨到来之前有效控制了现场险情。由于反应及时,处置得当,边坡塌方导致经济损失从预计的200万元 降低到80万元,业主方、专家组和当地质(安)检部门均称赞这是一支“能打仗,打胜仗”的青年教师队伍。
团队老师告诉记者,“技术服务社会,创新反馈社会始终是团队青年教师秉承的科研工作理念”。据介绍,在科研方面,团队成员共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项、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2项、江苏省高校自然科学基金5项,横向课题近10项,每位博士都有项目在研究。虽然研究方向不尽相同,但通过各种形式的学术交流、项目申请经验的切磋,使得科研能力不断提升、科研成果不断涌现、科研人才不断成熟,团队培育出“青蓝工程”骨干教师2名,宋永生获得2017年度南京市科技进步一等奖。近5年来,团队先后承担国家级纵向课题5项,省级纵向课题5项,社会服务科研课题50余项。
本文刊于2018年9月27日《江苏科技报》A5版。
(责任编辑:党委宣传部)